专业学习
理解柏拉图美学————从一种时代性的视角出发
课程:西方美学史 期末论文
-------------
[0]在当前国内对柏拉图美学的研究中,在对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进行解读时,多是哲学思辨式的,其常见思路是从柏拉图的世界图式出发,解释美的理念,展示如何从具体的美向美的理念前进的过程,即美的阶梯。在解读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时,则侧重分析其“模仿论”和对艺术进行审查的观点。
这种哲学思辨式的研究风格较少地涉及孕育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环境,也未明言柏拉图的艺术理论具有强烈的面向彼时现实的倾向,容易造成当代人(对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尤其如此)对其美学思想的困惑与不当引用。首先,柏拉图从存在论的高度上谈论美,美与其思想中至高的善相关,艺术获得了极为宽广的外延,审美活动被赋予在人实现理想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与当代人对于美、艺术和审美的认知大有区别。正如人们常说的,柏拉图除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之外,似乎在美学方面什么也没有建立。如果不理解为什么柏拉图要在如此宏大的架构下谈论美,我们对其美学思想便始终有种隔膜之感。其次,柏拉图根据“模仿说”对艺术所做出的真理性的否定仅仅是其理论逻辑自然流淌的结果吗?如果仅仅如此的话,那么当其世界图式失落之后,这种艺术理论又有何谈论之必要呢?最后,如何理解柏拉图一方面对艺术真理性做出否定,一方面又主张要使艺术在城邦教育上发挥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哲学思辨的回答是难以深入人心的,即便精巧织就的逻辑渔网恰好捞起了所有的银鱼,步子踏在现代的我们仍然会对这张在阳光下闪耀银色光芒的渔网产生陌生之感。
一种更加适合于理解的方式将来自于对柏拉图生活时代的回归、来自于对柏拉图哲学根本追求的体认。
一、时代状况、哲学追求与美学建立
思想家是一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观察者,他们的理论正是针对自己时代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柏拉图的美学也正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中产生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回那个时代中去考察,尤其是当时的哲学认识和文艺实践。
智者学派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没有秩序的生物本能,它追求无尽的物质享乐。其中普罗泰戈拉指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个人主义的问题,认为个人所感受到并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那就是真理的全部。在这种观点下,他们认为人自己感觉认为快乐的事物才是真实有用的,艺术依靠实用性和真实可感的快乐而存在,这就是人们所能够把握的真理。这种哲学思想助长了人们以感官标准来生活的态度。[1]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弱肉强食、追逐私利的观念成为主流。放纵享乐的风气甚嚣尘上,肤浅而盲目的快感让人们趋之若鹜,标新立异的行为得到追捧。不受节制的欲望、道德的堕落侵蚀着城邦赖以存在的基础。亚述王萨丹那帕勒斯的墓志铭正是这种风气的写照:我尽情地吃喝玩乐,因为知道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变数太多,吉凶难卜,且身后所遗之物只是让他人得益。因此我尽情享乐,不错过每一天。[2]
在这种思想和实践的背景下,柏拉图从存在论的高度上提出了美的本质,提出了人们对待声色艺术的判断标准,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对美的认识和人应该如何幸福地生活被联系在一起,美与伦理实践在以“人”为目的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在一起。柏拉图试图用美的超验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挽救道德堕落、实现社会改造,救治江河日下的城邦制度。因此,柏拉图的美学得以建立的原因、那种独特的建构方式、那些能够在体系内逻辑自洽却又难以跨出体系一步的观点,都能从他所处的时代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二、对艺术的判断标准
(1)真理性上的否定
智者学派将实用性、真实可感的快乐与真理性联系在一起,为放纵享乐提供了一块遮羞布。柏拉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真理脱离周流不居的现象世界,获得确定性,并在这种确定性下对艺术进行重新定位。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对应着第一等级的事物,只有哲学家才与它们发生联系。理念的世界是永恒的,是真理之所在。现象世界的事物不是真理,仅分有了理念的一些特点和性质而已。现象世界分为实在的现实世界与这些实在事物的影子,分别对应第二、三等级的事物。手艺匠和各种忙于事务的人,和第二等级的事物发生联系,包括制造工具、从事管理和战争等,他们仅仅在自己特定专业的固定圈子里周旋,而不理解自己技艺的最终效用、限度以及与其他技能的联系。[3]剧作家、诗人、画家、雕塑家等与第三等级的事物发生联系,因为第三等级的事物是对实在的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他们所接触的实际是对模仿者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柏拉图还用镜子的比喻来说明模仿艺术的性质,“如果你拿上一面镜子到处照”,那么“你就能很快地造出太阳和天空中地一切,也能很快地造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其他动物、用具、植物和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4]镜子能够模仿无限数量和多样性的物体,但是无法建立起物体之间的关系,正如模仿艺术也能够处理无限数量和多样性的形象,但是丝毫不懂得形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就无知性而言,从事艺术的人较“手艺匠和各种忙于事务的人”更为不堪。
据此,柏拉图反驳了智者学派的观点,为真理确定了位置,将艺术放在了离真理较远的位置,纵情享乐的遮羞布被撕开了,模仿艺术将孤零零迎接批判。
(2)功能性上的发掘
柏拉图提出,模仿可以分为两种,类似的图像和似乎类似的图像。前者是原物的真实反映,后者则分为许多虚假潜伏在其中的幻想。[5]就绘画而言,第一种模仿符合原物的长度、宽度、深度以及颜色,而第二种模仿则歪曲了原物特有的景象。希腊当时普遍存在的做法是为了追求美的效果而歪曲完整形象的情况,也就是追求第二种充满幻想的模仿。柏拉图对这种模仿所具有的魔力深怀忧虑,因为这种充满幻想的模仿往往是在迎合人们的喜好,比对原物真实反映的模仿更具有调动感情、激发快感的能力。
柏拉图将快感分为有理性的快感和无理性的快感两种。吃、学习、医疗、国务活动等必需和有益的行动及进程中的快感会带来善德,属于有理性的快感。而许多模仿艺术作品除了单纯的快感之外,毫无价值,不能提供任何的效用和善德,属于无理性的快感。这种模仿艺术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儿童、妇女、男子、奴隶以及自由人混合而成的社会”献殷勤,这种艺术的老手逗儿童般的人们高兴,忽视他们真正的幸福。[6]这种快感将摆脱理性的缰笼,使其不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判断事物。当快感无法由智慧和善德控制的时候,将唤醒、滋养和加强人的欲望,并使人灵魂枯萎以至死亡。但是,快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有害的,柏拉图以音乐为例说明表现美好气质的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有教养的人所感受到的快感,是检验音乐优劣的试金石。
经过这种调节,快感与品性被联系在一起,快感便成为判定各种模仿艺术的标准。当善得以确定,与此相联系的快感将成为尺度,展开对城邦内全部模仿艺术的审查,使人单纯的快感、造成精神混乱和理性萎靡的模仿艺术将无所遁形,而经过改造后的艺术将在废墟上出现,参与对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教育,道德堕落将被控制,城邦将获新生。
三、审美在认识美本身中的作用
制定评价艺术的标准,实际上是对第三等级的事物进行的规范。但是仅仅局限在第三等级的事物中是无法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认识美本身以及审美在其中将发挥何种作用。
柏拉图提出美的阶梯作为具体的美向美本身的上升路径。美本身是第一等级的事物,是永恒的、唯一的。美的具体事物不过是因为分有了美本身的一些性质和原因才称其为美。具体的不是美本身,感官的也不是美本身。如何认知美本身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从认识第二等级的事物中的美出发,从个体的美前进到贯通的美,再由形体之美上升到行为和制度之美,最后上升到对知识之美的认识,这时,就能实现对美本身的观照。
柏拉图提出,整一的理念与杂多的模仿之间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是静止的,后者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在美质上存在巨大差别,围绕着一个中心的运动是最好的。[7]而智力活动就是这种围绕着一个中心的、有规律和始终如一的运动。由于心灵能够呈现这种运动,所以,绝对的、不变的美,总是在我们心灵中唤起同样不变、或有规律的有节奏的运动。柏拉图否认将美定义为“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但是他提到,视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智力的运行模式、听觉可以从节奏曲调和谐的音乐中感知到使心灵和谐的力量。能够使心灵和谐的听觉和视觉与美勾连在一起,与这种听觉和视觉对应的快感在智力形式和智力关系中将得到同样的升华,从而获得审美的能力。
至此,从艺术向美本身进发的途径已经贯通,审美在三个等级事物之间搭建起桥梁,由此获得了本体论上的重要意义。对于生活在柏拉图时代的人们,已经获得了关于如何鉴别模仿艺术、何为真正的美、如何认识真正的美和如何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的全部知识。
四、小结
柏拉图的美学既是其哲学大厦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其针砭时弊的救世良方。尽管这一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是如此紧密地与诞生它的时代环境关联在一起,以至于在运用它的观点时我们应该加倍小心,但我们仍能时常从中获得有益于当下的启迪。